2月8日晚間,*ST凱樂發布《關于股票終止上市暨摘牌的公告》稱,公司股票不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且將于2023年2月15日摘牌。公司目前正與券商接洽,擬簽訂《委托股票轉讓協議書》,委托其提供股份轉讓服務,并授權其辦理股份退出登記等相關事宜。
2023面值退市第一股
觸及多類退市情形
在交易所規定的諸多退市情形中,*ST凱樂首先觸發的是面值退市。
公告顯示,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2月2日,*ST凱樂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,觸發了《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》(以下簡稱“《股票上市規則》”)中第 9.2.1條第(一)項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。
同時,根據《股票上市規則》第9.1.14條、第9.2.9條和第9.6.1條的相關規定,由于*ST凱樂因觸及交易類退市情形而被終止上市,公司股票不進入退市整理期。
至于公司被“面值退市”的原因,則是投資者的用腳投票。相關公告顯示,除了面值退市之外,*ST凱樂或許還將觸發財務退市、重大違法退市等多種退市情形。
具體來看,在財務類退市指標方面,早在今年1月14日,*ST凱樂就曾發布公告稱,公司2021年度期末凈資產為-18.15億元,另據財務部門初步核算,預計其在2022年的期末凈資產為-21.5億元~-23.22億元。根據《股票上市規則》相關規定,若上市公司連續兩年凈資產為負,其將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,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。
至于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,則是與公司在去年12月份披露的由證監會下發的《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》息息相關。
公告顯示,*ST凱樂在2016~2020年的定期報告存在虛假記載,經測算,公司2017~2020年的歸母凈利潤均為負,可能觸及原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》、《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(2019年4月修訂)》規定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。如根據正式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結論,公司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,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。
“專網通信騙局”參與者
曾虛構營收超500億
而這一切的根源,都在于當初那起震驚了整個A股的“專網通信騙局”。
回溯上市公司過往財務指標和相關公告后,機會寶發現,*ST凱樂專網通信業務的真正暴雷是在2021上半年。
2021年8月31日,*ST凱樂在半年報中稱,“2021年上半年,公司專網通信業務出現客戶逾期支付貨款、供應商逾期供貨、銷售合同無法正常執行的情況,且公司主要銀行賬戶被凍結,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”。
同時,公司表示,為了化解危機,公司已向專網業務供應商新一代專網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提起了訴訟,采取財產保全措施,通過司法措施積極追討款項。機會寶也發現,2021年6月,*ST凱樂也確實以買賣合同糾紛為由向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,而相關訴訟的被告就是其專網通信業務的上游供應商,也是彼時臭名昭著的“隋田力”的關聯公司——新一代專網通信技術有限公司。
“公司自2020年5月起,與新一代專網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簽訂了《產品購銷合同》并向其采購專網通信業務相關產品。合同生效后,新一代出現了逾期供貨的情形,經公司多次催討,新一代至今仍均未履行相關義務。截至本公告日,新一代收到預付款合計人民幣11.51億元所對應的合同已逾期尚未交貨。為減少損失,公司依法就前述新一代的違約行為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”。
乍看之下,*ST凱樂好似是一個受害者的身份。但是,證監會在去年12月份下發的《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》,讓這件事情有了新的定論。
《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》顯示,2016年至2020年,凱樂科技與隋田力合作開展“專網通信”業務,合作期間,凱樂科技僅在2016年存在少量專網通信業務。其他專網通信業務均為虛假,僅是按照合同規定偽造采購入庫、生產入庫、銷售入庫等單據,沒有與虛假專網通信業務匹配的生產及物流,以此虛增收入、利潤。
值得一提的是,據上市公司2021年報,2016~2020年,*ST凱樂專網通信業務的收入占比分別高達61.20%、73.46%、86.88%、86.35%和91.50%,所涉收入在51.53億元~147.33億元不等。

而經證監會調查,2016年~2020年,*ST凱樂分別虛增營業收入41.26億元、110.98億元、146.38億元、136.17億元和77.46億元,分別占當年披露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高達48.99%、86.32%、85.85%和91.13%;分別虛增利潤總額1.77億元、9.21億元、16.31億元、17.56億元和14.51億元,分別占當年披露利潤總額的64.97%、99.99%、144.84%、183.71%和247.45%。
同時,經證監會測算,*ST凱樂2017~2020年的歸母凈利潤均為負,公司也可能觸及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情形,存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。
全面注冊制已經到來
*ST凱樂敲響警鐘
從風風光光的上市公司到如今的一地雞毛,*ST凱樂的結局令人唏噓,但也為目前所有的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。
在“殼資源”稀缺、退市機制不完善等的背景之下,退市難向來是A股的“老大難”問題。據機會寶統計,從1999年一直到科創板設立前的2018年,我國A股的退市公司一共僅有19家,而截至2018年底,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已經超過了3400家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股等的成熟市場。以納斯達克為例,數據顯示,目前有全年完整交易數據的納斯達克上市企業還不到3000家,而在納斯達克累計IPO的企業多達20000多家。

數據來源:wind,機會寶
不過,隨著2019年科創板正式開板以及此后注冊制在我國A股市場的不斷推行,A股退市公司數量也顯著增加,截至2022年年底已經增至192家,2022單年也是創下了46只的歷史新高。不難預測,在全面注冊制正式推行的當下,隨著“殼資源”稀缺度的降低以及退市相關配套制度的進一步完善,未來退市企業數量必將進一步增長。
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也曾表示,“在全面注冊制的大背景下,上市供給的增加,讓殼資源沒有那么稀缺,殼價值就會降下來,相對應的,退市難度也會降下來,預計未來退市企業數會顯著增加,企業會出現分層。在退市常態化實施后,市場范圍的擴大也會讓投資者對表現差的企業用腳投票,會形成價格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的局面”。
基于此,上市公司們更應該在苦練內功,在提升自身質量的同時做好信披和投資者關系管理,切實保護好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,避免讓自身墜入退市的深淵。